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业科技 > 正文

珠海斗门生态农业园:让科技在希望的田野上绽放

类别:农业科技 日期:2020-11-27 19:00:35 人气: 来源:

  早上起床,养殖户打开手机App,就可以实时鱼塘含氧量、水质等关键数据;足不出户,轻点手机就能实现供氧精准调节,水温自动调整;通过大数据,还可远程在线与养殖专业技术人员沟通……在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珠海市斗门生态农业园),这些场景已从梦想照进了现实。

  科技,是园区的底色。从单卖一条海鲈鱼,到探索种苗、养殖、运输、加工等各环节新技术;从全国首个国家级河口渔业示范区到颇具现代化的农业示范园;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绘就了一幅科技兴农的美丽画卷,一个度高、吸引力强、农业科技创新创业活跃的园区正在加速“绽放”

  斗门镇田边村,珠海市之山水产发展有限公司设有海鲈深加工。在现场,厂长王江正伏案研究开发提升海鲈鱼片品质,前不久,他和公司研发人员,一起开发了海鲈鱼片脱腥工艺技术,让海鲈鱼烹煮后端上桌不再有腥味,更受年轻消费者青睐。

  “我们就是要真正’吃’透这条鱼,将海鲈的价值实现充分利用。”谈及公司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王江称早有先例可循,公司曾承担及参加省部级、市级科研项目多项,攻关的海鲈淡转咸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及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鲈鱼科研项目获“2009珠海市科学技术自主创新”,成功将斗门淡水养殖的白蕉鲈鱼通过咸化为海水鲈鱼,促进了珠海现代渔业的发展。

  一条海鲈鱼,不但“都是宝”,而且满身是专利。据介绍,光之山水产一家企业,围绕海鲈方面的专利证书就多达9个,而其他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围绕海鲈的文章越做越大。技术升级让之山水产尝到甜头,并在珠海水产养殖行业迅速站稳脚跟,养殖也从原来几十亩梦见家里着火发展到现在两万五千多亩,产值曾一度超过15亿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水产养殖龙头企业。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之山水产是园区积极引导企业技术转型升级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斗门生态农业园始终以科技为底色,发挥珠海农业科技引擎作用,不断加大科技资金投放,带动社会投入科技创新行列,初步形成科研、推广、生产、销售“四位一体”的科技研发新机制。

  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园区全社会科技研发资金投入3.77亿元,其中投入1.6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10%。引进农业科技研发人员总量大幅度增长,2019年达到567人,比2017年增长2.77倍,支撑园区科技公共服务,年度技术培训6200多人次,是2017年的3倍,使17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获得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动力,平均产值超过4亿元。

  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园区拥有国家级“七区三乡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国河口渔业示范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珠海白蕉海鲈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田园综合体、中国海鲈之乡、中国禾虫之乡、中国黄沙蚬之乡、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

  珠江入海口,一湾湾碧水缓缓流淌,如同条条碧色缎带,拥抱着快速发展中的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作为珠三角面积最大的农业科技园区,规划面积约312平方公里,占珠海市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位于园区的鹤洲北,这片河网纵横之地正悄然发生一场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变革。

  早上起床,养殖户打开手机App,就可以实时鱼塘含氧量、水质等关键数据;足不出户,轻点手机就能实现供氧精准调节,水温自动调整......全国首个国家级河口渔业示范区内,斗门区河口渔业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正在利用智慧农业管理系统,为园区现代农业经济插上5G翅膀。

  据悉,“互联网+渔业示范项目”于去年3月在鹤洲北开始动工,占地面积300亩,今年6月已完成建设。这个基于5G网络打造的管理平台汇集了“生态平台、物联网、5G”三大功能,将传统水产养殖的生产、管理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可以对园区进行污染、噪音、雨、风、水流速数据搜集与实时,实现养殖的实时预警、设备远程控制、生产资料及人员优化管理、水产养殖过程记录等。

  “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在建设初期即设置了5G临时基站,计划测试物联网系统由4G向5G升级,利用5G网络优势解决现有的设备布线困难、施工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斗门区河口渔业研究所所长崔阔鹏表示,目前这套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已实现鹤洲北垦区全覆盖,计划接下来向整个园区覆盖推广。

  无独有偶,在井岸镇草朗村,养殖户陈志光给自家的鱼塘也用上了一套“智慧渔业系统”,通过手机他在家就能实时监测养殖信息,而一旦预警异常情况,还能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损失。

  “这个系统将大大降低传统的养殖成本,包括人工、饵料成本。真正实现了养殖的全程自动化,可以及时的对突发状况做出预警,使得养殖变得高效、智能、安全,高收益。”珠海大河口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利是这套系统的研发推广者,他也是园区推动科技创新的受益者这一,凭借园区的科技创新资金扶持,现在他已将系统引入斗门区超过4000亩养殖。

  据悉,园区水产养殖面积达18.89万亩,智慧科技赋能渔业生产方兴未艾,智慧渔业系统等新技术的推广,将推动实现园区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实现水产养殖的智能化、实现水产养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赋能智慧农业。在这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深度融合应用已经成为常态。数据显示,2016年,斗门区河口渔业研究所首次获得珠海市新型研发机构称号,在三年的建设周期内,主攻海鲈淡化种苗繁育、海鲈活鱼有水商业化运输、禾虫人工种苗繁育和滩涂增养殖三大方向的科研商业化应用推广,同时在园区的大力扶持下,开展了一系列的高标准鱼塘和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建设,不断强化实验配套设施。

  2019年,研究所通过了市新型研发机构三年期考核,并在此基础上,成功申报认定为广东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这也是斗门区唯一的一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科技强则农业强,科技兴则农业兴。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作为珠海唯一一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斗门生态农业园又是如何打造园区的“智囊团”呢?

  早在2012年,园区就聘请国内鱼类学权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雷霁霖为首席渔业专家顾问着手培育河口渔业新兴产业。此后,又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印遇龙、罗锡文3位院士为首席专家,设立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为代表的院士工作站。

  与此同时,园区还与华南师范大学共建博士后创新实践,已培养出站水产博士后1名;聘请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家,共计21人组成园区专家委员会,作为园区建设发展的“智囊团”,为全面实施科技强园提供智力支撑。

  这些学术带头人领衔的高端创新团队,以园区河口渔业研究所为建设平台,建立先进技术引进机制,共同打造国内首支河口渔业技术团队。而在创新径方面,院士工作站将针对海鲈等典型渔业品种,开展产业化研究与示范,并进一步联合国内渔业领域科研院所,开展河口渔业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打造国内首个河口渔业“产学研科技平台”。

  “我们来园区,就是帮农民解决养殖、种植难题,帮企业解决生产问题的。在合作中,园区企业可以提出科技需求,科研团队带头进行科研攻关,携起手来把全国最新的高科技进行。”罗锡文院士曾表示,要先从园区做起,再逐步向珠海周边扩散,最终为珠海乃至广东闯出一条科技兴农的新。

  有德高望重的专家引领,有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的共同发力,在农业科技创新的道上,十三区五期间园区迈开的步伐明显加快,园区农业科技成绩斐然,成功推广科技达39项。数据显示,从2013年至今,园区积极推动科技,园内企业技术创新活跃,累计申请发明专利222项,其中的“斑节对虾遗传育种研究及新品种推广应用”获得2015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

  值得注意的是,由广东省科技厅编制的《广东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珠海农业科技园区综合创新能力排名居于全省第三,创新支撑条件排名全省第一,创新水平排名全省第三,被列为第二类园区(创新示范区),仅次于广州、深圳2个园区。

  作为珠三角面积最大的农业科技园区,在“十四五”期间,将如何实现新的跨越?“科技,是园区的底色和身份标签,园区将贯彻新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斗门生态农业园有关负责人称。

  截至2019年,在园区的带动下,2860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户均增收44900多元,农民人均收入高于斗门区平均水平25%以上。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科技创新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